条条道路都可能通罗马,这里是一条"未必"最好但肯定能到的。

Keep hungry!


终于搞明白乔布斯为什么说要保持饥饿感,因为不然的话会很容易胖的。

评论区 9 楼

1楼 gjpymzh 2017-04-07 11:04
我已经有两年不吃晚饭了,基本做到过午不食。我1.75,体重126斤。二年前,体重是140斤,洗澡时发现腰里有一圈肉腰带,感觉有些臃肿,就开始过午不食了。现在这个年代不缺吃不缺穿,到这个年龄,如果不把持,天天晚上有应酬,而这不是自己想要的。
段永平 @gjpymzh 2017-04-08 09:54
少吃很多好吃的。
2楼 xlli777 2017-04-07 21:38
欢迎学长加入减重大军!和学长分享一个减重心得:减重这个事儿和投资买股票正好相反,适合常常“看图看线”。每天都上一次秤,对于维持长久的减重动力有很好的帮助。我刚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很胖,有一次在图书馆看了一本《夹边沟记事》,很受触动,决定亲身体验一下挨饿的感受,用了一年时间减了30斤。网上很多减肥诀窍、减肥神药,其实都用不着,每天都别吃饱,一定会瘦下来。
段永平 @xlli777 2017-04-08 09:26
你这是直接回到解放前了啊?吃好吃的(包括喝好红酒)是生活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哈。每个人每天的基础代谢加上运动消耗的热量减去每天摄入的热量就决定了人的体重的增减。所以每天的运动量以及运动方式(提高基础代谢率)是非常重要的。运动完了很舒服,而且还可以吃好吃的。
3楼 小沈 2017-04-09 09:40
嗯,以后看企业就会特别小心这种“很胖”的企业以及相关联的公司,千万别粘。
小沈 @小沈 2017-04-11 13:17
那些因膨胀、自大而虚胖的企业,不能沾,不能碰,否则迟早有麻烦。这是从看公司的角度而言的,而从做事情角度,怎样才能做到keep hungry呢?…………由于stay hungry是一个比喻,而我而言理解起来有些难,所以上述问题还不是很明白啊
段永平 @小沈 2017-04-11 14:35
对了,原话是stay hungry? 应该是,顺很多。我说这话确实是在想吃的,当然你们想企业我也不反对。
4楼 swhua10000 2017-04-10 10:33
我觉得最好的运动还是游泳。我的运动是打乒乓球,一周大概有3-4次,晚上也不刻意的节食,我吃饭一般只吃七八分饱的,现在的体重不胖也不瘦的,挺好的,就是现在膝盖有些疼,不知道是不是乒乓球给打的,这一段时间就是给找找膝盖疼的原因。
段永平 @swhua10000 2017-04-12 10:27
也许年龄到了?很多人准备活动不够,膝盖疼是常见的一个结果。
5楼 lzg54 2017-04-19 09:15
段学长5月校庆回学校吗?
段永平 @lzg54 2017-04-19 15:36
不回, 到处都是领导,我去干嘛呢?
xlli777 @段永平 2017-04-20 12:44
我们正好毕业十周年,打算借着校庆的周末回杭州聚一聚。听学长一说倒有点儿犹豫了,到处都是领导,我们这些非成功校友回校会不会属于添乱呢…… 清明那天借出差去了一趟杭州,住在南山路上,早上一个人骑共享单车绕了西湖一圈,感觉还是挺开心的。以前上学的时候也只绕过半圈,因为当时车子不好,感觉随时要坏,听见异响就赶紧骑回学校了。 不知道学长在三分部的时候骑不骑车,从三分部去西湖的话还是蛮近的,来回骑一个小时,热量正好够消化一个麦当劳巨无霸的
段永平 @xlli777 2017-04-20 14:22
你骑到上红房试试?我们当学生时可能营养差,没见谁这么骑车的。也许是因为大家穷,没见谁买自行车的。
6楼 耐心最重要 2017-04-20 20:52
感觉微信这次事件有点过了,自己违规在先,但却制造舆论像受了委屈一样。
喔喔叉叉叉 @耐心最重要 2017-04-20 22:16
腾讯这种拿无辜用户作人质威胁对手的无赖故伎又不是第一次施,记得与360双Q大战时就搞过让用户一次2选1,它自认为用户离不开它,才如此放肆;这次腾讯挟持的正好是以言论谋生的自媒体作者,所以你满眼刷出的都是讨伐苹果的。
喔喔叉叉叉 @xlli777 2017-04-23 10:05
你提到边界和比例问题没错,也是一般参与者的主要槽点,其实大多数参与者主要是因为30%感觉狠了,但这个可能要与其它平台的抽成横向比较后有利于得到对苹果平台的公正评价,如果剔除苹果平台应得溢价都还单是苹果平台抽成特别高,那我也赞成降低。 但这次腾讯作为当事人的情况却还有另外相互关联的两点应该说一说,你也提到里面的逻辑很深: 一是腾讯关闭打赏功能不是腾讯唯一的选择,也不是更有利于自媒体作者的选择,腾讯是可以选择保留打赏功能的,至少让原来的打赏功能继续发光发热,让自媒体能照常有收入,只是现在没有那么多收入了,但总比一下子都没了好,或许自媒体事后多想想还能认可和接受苹果抽成呢,就像从过去只用免费app到后来也接受付费app一样,就算还不接受,也是可以先吃着付费午餐的同时向苹果发起减免申请的,因为后面要谈到的一点,收费可能不是苹果的全部所在,保护苹果内购规则、使用苹果允许的支付方式也是重点,所以减免是可能发生的; 另一个是之所以腾讯毅然选择直接关闭打赏功能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要推行自己的支付生态而不想为敌手生态做嫁衣,这是藏在腾讯心底不能说出来的原因,苹果提不提30%基本不影响腾讯,影响的是自媒体,恰恰这就成为腾讯放在嘴上说的理由了。 所以说,除了边界、比例这两个一般参与者关心的东西,对于腾讯这样的特殊参与者,还有一个生态竞争的问题。 那么如果腾讯借自媒体们抽成之关注来不惜损自媒体,把自媒体当炮灰来达到自己暗藏之生态私利目的,就不那么值得同情了吧。
段永平 @喔喔叉叉叉 2017-04-27 08:12
我还没认真看,有点一头雾水的感觉。
喔喔叉叉叉 @段永平 2017-04-27 11:16
大致情况是:腾讯微信公众号有个读者向文章作者打赏的功能,喜欢可赏钱。原来苹果没要求打赏走app内购,即点击触发苹果支付系统(用户可选银联、Apple pay和支付宝)来完成打赏,而是由腾讯自己安排走腾讯自己的微信支付通道完成打赏。最近苹果要求腾讯需要修改app走回苹果的app内购,但腾讯不愿意从微信支付改回苹果内购,就取消按钮,心想我就不走你苹果通道,也不走我微信通道,但却让公众号作者在文章显示收款二维码,引导读者通过扫码完成打赏,但相当于换汤不换药,仍然绕开苹果内购而走腾讯微信支付,这种做法苹果早就明令禁止的,所以要求腾讯也不能这样做。最后,腾讯干脆宁愿取消了任何形式的打赏功能(相当于公众号文章作者不能获得打赏收入了),也不愿意遵守苹果规则,企图通过断公众号作者的粮激怒公众号作者来声讨苹果、让苹果背这个黑锅。但明眼人都知道腾讯之所以不愿意遵守苹果规则,不是为公众号争取那30%的扣费,而是不想拱手让出打赏背后的支付生态、不想给苹果做嫁衣,结果受伤的是公众号作者(如遵守,虽少了30%,至少还有70%,但现在一分钱没了),相当于拿公众号作人质来要求苹果给自己不守规则开绿灯。
段永平 @喔喔叉叉叉 2017-04-28 13:11
谢谢解释,现在明白了。依然有点不明白苹果为什么这样做,也不明白腾讯的回应措施。似乎都不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好公司有时候也会出烂招的。
7楼 小象有形 2017-05-02 17:50
(转)乔布斯临终遗言: 作为一个世界500强公司的总裁,我曾经叱咤商界,无往不胜,在别人眼里,我的人生当然是成功的典范。但是除了工作,我的乐趣并不多,到后来,财富于我已经变成一种习惯的事实,正如我肥胖的身体——都是多余的东西组成。         此刻,在病床上,我频繁地回忆起我自己的一生,发现曾经让我感到无限得意的所有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全部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了。         我也在深夜里多次反问自己,如果我生前的一切被死亡重新估价后,已经失去了价值,那么我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即我一生的金钱和名誉都没能给我的是什么?有没有?         黑暗中,我看着那些金属检测仪器发出的幽绿的光和吱吱的声响,似乎感到死神温热的呼吸正向我靠拢。         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应该是更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只是一个儿时的梦想。         无休止的追求财富只会让人变得贪婪和无趣,变成一个变态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写照。         上帝造人时,给我们以丰富的感官,是为了让我们去感受他预设在所有人心底的爱,而不是财富带来的虚幻。         我生前赢得的所有财富我都无法带走,能带走的只有记忆中沉淀下来的纯真的感动以及和物质无关的爱和情感,它们无法否认也不会自己消失,它们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不知道真伪)
段永平 @小象有形 2017-05-02 23:06
这不像乔布斯的东西。这个作者心里是有很多功名利禄的,乔布斯本来就没有。
newricher @小象有形 2017-05-03 00:14
铁定是假货,和JOBS自己一贯的言行 矛盾重重,价值观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段永平 @newricher 2017-05-03 08:39
是的,作者完全不懂乔布斯。
8楼 kyybb 2017-05-03 21:37
段总好,您能分享下乔布斯的这句话吗?谢谢!
段永平 @kyybb 2017-05-04 10:01
就是要吃八成饱的意思。
9楼 小沈 2017-07-01 08:51
段总好久没写东西了?,关于本分和平常心,可否分享最近的理解。之前能够学习到段总的这两点归纳,是我的幸运,我越来越觉得二者是处人、处事、处世及自处的智慧,能让人找好自己的位置。现在看新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我也觉得可以看其是否是一个本分的人,在遭遇各种事情、在日常矛盾冲突发生之后能逐渐回归到平常心的人(此时想起段总说过,本分和平常心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能拿来量别人,看,自己有在量别人,特别是年轻人,看来是不对了!苛求别人了。)
小沈 @小沈 2017-07-02 09:13
嗯,又想清楚了两点,1,如果是工作团队里的年轻人,那就不是量别人,而是量自己,要求自己,这没问题,而且还应该。2,如果是外面的机构或人,在涉及到投资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时,用这两点去分析对方及对方公司的企业文化,那也是可以的,但用来分析就好。
段永平 @小沈 2017-07-09 05:17
我能写的大概都写在这里了,以后也就是重复一下。